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一個神經精神病學家面對精神疾患的反省與診療筆記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一個神經精神病學家面對精神疾患的反省與診療筆記

庫存=4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4778478
安東尼•大衛
陳岳辰
商周出版
2020年6月06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4778478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生活館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人為何瘋狂?什麼才是正常?

    誰都無法真正窺探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只能給它一個被理解的機會!

    跨越正常不正常之間的深淵,才能看見理解與療癒的可能。


    珍妮佛嚴重思覺失調與幻聽,

    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卻出現帕金森症候群;

    派崔克腦部受創後出現人格解離,

    他相信自己已經死了,還患有替身症候群;

    湯瑪斯憂鬱症住院治療,

    病情穩定出院隔天,送孩子上學後自殺身亡;

    克里斯因行為脫序遭父母責罰後,

    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異狀,經診斷為功能性神經障礙。


    我們每天都會在報章雜誌或網路上看到關於精神健康的文章,大眾越來越關心這個議題。過去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現在可能都會有個醫學診斷,周遭每個人幾乎都在吃藥或接受治療。有人抱怨這種現象是過度診斷,生活變得醫療化,將一切歸咎於現代科技惹的禍。但諷刺的是,多數人談起自己的心理或精神狀況時,往往只是怪罪家庭、人際關係或整個社會,很少想到是生理使然、生物化學過程、基因或腦袋出問題。


    ?個人及社會對精神疾患的不理解與偏見,加上科學與醫療的極限,導致很多時候面對精神病患,我們連最基本的問題都難以解釋︰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感覺?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麼做?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本書藉由動人心弦的案例,在醫病溝通與醫療紀錄的穿針引線下,探討精神疾患的問題,從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到基因,從服藥、穿顱磁刺激技術到電痙攣療法,目的是希望透過精神醫學、科學、心理學,在所謂正常與異常之間,搭起理解的橋梁。


    ?本書不是指導手冊,而是描述作者身為神經精神病學家的工作。它寫到了我們看得到卻不見得使得上力的事情。它點出了底下的危險與黑暗。正常與異常之間的深淵,是一個無法穿透的國度,讓我們無法理解「瘋狂」(mad)和「精神失常」(insane)的心智。這道深淵也是一種警告,宣告我們無能為力。但它也是一個挑戰。現代精神病學試著透過神經科學來解答一些關於人性的問題,那也是神經精神病學努力的方向。



    ?

    ☆幾年前我告訴《英國醫學期刊》,對我影響最大的三個人是Anthony Clare、Anthony Soprano、Anthony David。可惜第一位已經不在了,而第二位是劇中角色根本不存在,但我很高興地說,第三位剛出版了你手上這本書。這本經典溫暖、博學又好看,讓我想到英國名醫Oliver Sacks,最高榮耀莫甚於此。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研究所的心理醫學教授 Simon Wessely



    ☆安東尼•大衛以博學、富洞見又充滿同情心的方式,生動演繹神經精神病學的專業,不論是對個別病患或他們的家人。本書是根據他一生的臨床經驗,但對任何想要知道更多有關精神疾病知識的人,不論是意識或情緒障礙,都有很高的可讀性。

    ──劍橋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Edward Bullmore



    ☆書中七個深刻的案例,探討了大腦與心神失調的裂痕與連結。安東尼根據神經科學的堅實基礎,更加著墨病患的內心世界,為現代醫學的化約理論提供了一劑解藥。

    ──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 Alan Ropper




     





    ?

    第一章:多巴胺──帕金森氏症與思覺失調

    普通人生了病多半會積極配合治療,但珍妮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是個獨特的個體。她多疑、不信任別人、獨來獨往、只相信自己聽到看到的。生理方面,很不幸的她找不到合適的藥物,又罹患通常老人家才會有的疾病。精神方面,或許是遺傳所致,她耳邊總是有個責難的聲音……


    第二章:永遠的草莓地──替身症候群與虛無幻想症候群

    派崔克的額葉與顳葉都有受損,辨識面孔出現困難,有可能在各種情況下對人和物的辨識都不像以往精確。再者,由於白質損傷,感官認知區塊或許與杏仁核這種產生情緒的部位失去連結,造成即便他能認得妻子長相卻勾不起以往的熟悉和安心……


    ?第三章:失去信仰──憂鬱症與自殺

    他向我說起自己的幻想,他以為自殺成功以後能在天上看著家人圍在他的墳前哀悼,妻子會為自己付出情感太少而自責,青春期的幾個孩子則會痛哭遺憾沒有多陪陪父親,以前一臉不屑的老闆崩潰地求他原諒,甚至全世界都會感慨並追思生前未獲賞識的善心人士……


    第四章:就只有我倆──醫療關係中的種族思維

    研究團隊追蹤大量雙極性疾患病人長達數十年,發現若患者情況嚴重到必須住院的話,其情緒規律性擺盪的情況可能占一生五分之一的時間。平均而言,每次發病持續三個月,每年約發作零點四次。病發期間通常情緒也會回復正常,可惜很短暫,最快的話平靜幾小時又進入下一場風暴……


    第五章: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神經性厭食症與個人選擇

    凱特琳不在乎外表,也不花時間在鏡子前面。她還說溜嘴,原來連洗澡也能免則免,必要時才洗。不過她沒有繼續瘦下去,至少看不出來。但她依舊沒有月經,這是因為演化知道安全生育需要一定體重做支撐,於是凱特琳體內的平衡系統暫時關閉卵巢……


    ?第六章:無聲的音樂──無解的精神病症與電痙攣療法

    又過了幾年,艾瑪還是一樣狀態。為什麼?或許渴求母親,或許被父親洗腦了,或許她患有很特殊的電痙攣療法緊張症還是憂鬱症,或許她腦部真的有至今醫界無法辨識的慢性病毒感染,或許她的腦疾即使最新儀器也掃描不出來,或許她無法跳脫自己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或許是種抗議,或許她根本發瘋了……


    第七章:一家人──轉化症與功能性神經障礙

    轉化的假設有其道理,尤其放在克里斯多弗這種突發怪病又容易建立因果關係的情況特別有說服力。不過無論醫生或病人都得切記:即使有一套能滿足條件、符合敘事、解釋疑難雜症的理論,也不代表就是正確答案。何謂「真正」的疾病,以及病人扮演的角色、肩負的責任,這些都取決於社會整體文化……






    其 他 著 作